
孙阿姨今年53岁,生性节俭、爱惜健康。几乎每天的餐桌上速速查,都会变着花样端出一盘新鲜苋菜,炒的、煮的、凉拌的样样有。邻居见了还笑她:“苋菜养胃,吃了没坏处。”
可就在最近体检时,医生看到胃镜报告有些皱眉,轻声提醒:“饮食结构可以再注意下,某些食物其实需要控制。”孙阿姨半信半疑,心里一直嘀咕:自己这么爱吃苋菜,难不成是“苋菜吃多了出问题”?
听说苋菜是“胃癌加速器”,你会不会也和孙阿姨一样一头雾水?其实,关于苋菜与胃癌的关系,网络上有不少流言。
到底真相如何?医生怎么说?还有哪些食物是容易被误吃、却真的“伤胃”甚至提高胃癌风险的?尤其是很多人每天餐桌上反复出现的3类食物,第2种你可能每天都在吃。
答案,也许和你的日常习惯有关。到底该如何吃,才能既享受美味,又守护好胃?今天,咱们就聊聊这件或许会让你“长知识”的事。苋菜究竟是不是胃癌的“加速器”,还有哪些食物要警惕,以及权威医生给出的真正保胃建议。
苋菜:美味还是胃癌“帮凶”?权威解析来了
很多人以为,绿色蔬菜多吃无害,苋菜补铁、清热又通便,是餐桌常见的健康菜。可令人疑惑的是,为什么网络上有“苋菜伤胃”“增加胃癌风险”的说法呢?
从科学角度看速速查,苋菜本身并没有直接导致胃癌的证据。苋菜富含维生素C、铁、膳食纤维,能帮助肠道排毒通便。
哈佛大学2021年一项针对3200人饮食与胃肠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,经常摄入叶菜类蔬菜的人,其胃癌患病风险降幅高达26.4%。这说明,适量吃苋菜并不会加速胃癌。但为什么又有人说“苋菜吃多了会伤胃”呢?专家指出,关键在于吃法及个体的基础胃病状况。
部分体质偏寒、消化功能较弱,或有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的人,如果连续大量食用未充分加热的苋菜,有可能加重肠胃负担,引发消化不良,甚至出现腹胀、腹泻。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2019年膳食指南也提醒:“叶菜摄入需适量,易敏人群注意个体差异。”
长期生拌、腌渍或高温爆炒苋菜,会增加亚硝酸盐的生成。而亚硝酸盐正是诱发消化道癌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事实上,“伤胃”的根源并不是苋菜本身,而是与之相关的搭配、储存和烹调习惯,才是潜在的风险点。
坚持不合理饮食,胃会出现哪些变化?
很多人担心的“胃癌”,其实和长期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密切相关。医生提醒,真正需要注意的,不光是苋菜,还有下列3种高风险食物,才是可能让胃“步步惊心”的“幕后推手”:
加工肉制品。如火腿、腊肉、香肠等,这类食物多含亚硝酸盐、腌制高盐和添加剂。“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加工肉类列为一类致癌物”。常年食用,胃癌风险明显增加。流行病学数据显示,亚硝酸盐摄入超标者胃癌风险高出普通人群50.9%。
高盐腌制食品。如咸菜、泡菜、酱菜、咸蛋等。食盐本身会破坏胃黏膜屏障,促使幽门螺杆菌“安家”繁殖,形成慢性炎症,为癌变埋下隐患。科学研究显示速速查,高盐饮食能使胃癌风险上升30%以上。
霉变/反复加热的剩菜剩饭。如长时间存放的蔬菜、蘑菇、豆制品等,微生物分解会释放亚硝酸盐、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组追踪数据显示,摄入变质食品者罹患消化道肿瘤概率提升42.8%。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这3种食物与苋菜混吃或处理不当,风险无形中叠加。比如,苋菜长时间存放或加盐腌制、与香肠同炒、隔夜反复加热,都有可能让本来安全的苋菜“变身为潜在风险源”。
医生建议:不想被胃癌盯上,吃饭这样做
有患者常问:“苋菜到底能不能吃?哪些做法更健康?”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给出几点实用建议:
控制高风险食物摄入频率。加工肉制品、高盐腌菜、霉变剩饭要严控入口。每周尽量不超过1-2次,每次不超50g,腌制食品不作为主食。
蔬菜选择新鲜、注意烹饪方式。苋菜等绿叶蔬菜推荐充分清洗、炒熟、减少腌渍和生拌。不要和高风险食材“混搭”。存放超过8小时的苋菜建议丢弃,避免亚硝酸盐累积。
呵护胃黏膜,注意饮食温度和规律。避免长时间空腹、暴饮暴食,控制盐摄入。每人每天摄盐量不超6g。正餐有规律,饭菜温度适中(不烫嘴、不过凉),可减少胃部刺激。
主动筛查,异常尽早就医。有慢性胃病或胃癌家族史者,40岁后建议每2-3年做1次胃镜检查。有消化不良、反酸、黑便等症状要警惕,下决心体检。
参考资料:
《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年度报告》2021
《中国营养学会中老年人慢病膳食干预指南》
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化道癌症流行病学进展》2020
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:盐与慢性胃病关系》2017
校对 庄武速速查
众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